1.
在我国,自古以来“鱼文化”就在人们的饮食 , 风俗 , 美术等方面都各有体现。
在表现为各种生熟美食的同时反映出了鱼的餐饮文化;在表现为各种鱼祭、鱼信仰的同时演化出了鱼的风俗文化;在表现为各种图画、造型的同时展现出了鱼的美术文化。而京郊密云县,这个北京北部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不仅拥有好山好水好物产,更是自古以来就与“鱼”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因捕鱼的人数多,而被称为渔阳郡,而现今由于有着密云水库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出产享誉华北的“密云水库鱼”,其具有天然无污染无机鱼的特性,品质优良,一直以来很受京城百姓的青睐。
每逢旅游时节,慕名而来的游客皆把品尝鲜美的水库鱼做为游密云的必要内容,水库鱼已经成为密云旅游产业的品牌产品。依据这从古绵延至今的独特的“鱼情缘”,密云县旅游局今秋特别推出了名为“游密云山水,品鱼王美宴”的鱼文化节活动。
1 、中国的“鱼文化” 在我国,自古以来“鱼文化”就在人们的饮食 , 风俗 , 美术等方面都有各种表现。 在表现为各种生熟美食的同时反映出了鱼的餐饮文化;在表现为各种鱼祭、鱼信仰的同时演化出了鱼的风俗文化;在表现为各种图画、造型的同时展现出了鱼的美术文化。
( 1 )鱼的餐饮文化 人类在制作和品尝各类鱼鲜的同时,创造了丰富的饮食文化。这种饮食文化实际上有美食本身的内涵文化和它给人带来的外涵文化。
如:吃生鱼鲜的外涵文化反映出个人的勇气,胆量,气质和审美情绪。象淡水湖泊里的鲤鱼、青鱼、鳜鱼等都是很好的生鱼片原料。
享受生鱼片,古人已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如明朝药物大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凡诸鱼之鲜活者,薄切洗净血腥,沃之以蒜,韭,姜,醋,盐五味食之。 ” ( 2 )鱼的风俗文化 自古以来,人们对鱼内涵的解释有以下三种:一是都把鱼看成是“活”的象征,多吃鱼“聪明灵活”的观念非常普遍;二是鱼怀卵量大,繁殖率高,多吃鱼有“多子多福”,“人丁兴旺”之意;三是“鱼”与“余”同音,“吉庆有余”“年年有余”可写成“吉庆有鱼”,“年年有鱼”,都有喜庆富裕,祝愿美好的意思。
依据这种文化,活动中可以把我国沿海地区“祭鱼”的风俗活动移植过来,组织“祭鱼”仪式。同时在媒体上以“多子多福”、“年年有鱼”为主题,进行文化炒作,吸引游人参与。
( 3 )鱼的美术文化 鱼是水生动物,它给人类的首先是形态美。大大的眼睛,圆圆的嘴,健壮的身体上有斑纹清晰的鱼鳞,在阳光下能炫耀出金色的亮光,这就是人们心目中鱼的形象。
正因为鱼类具备这些特定的美,所以,鱼类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扬。从鱼图砖块,鱼形瓦当,鱼背龙骨,到鱼纹钢材,鱼骨结构设计,鱼形建筑等,都参考了鱼的天然造形;从鱼形竹器,鱼形木雕,到鱼形玻璃雕刻,鱼形不锈钢构件,鱼形雕塑等,都具有鱼的美术形态;从民间的穿鱼服跳鱼舞,剪鱼纸挂鱼灯,到现代舞台的鱼装饰等等 , 无不带有强烈的鱼文化色彩。
2 、密云 “鱼文化”定位 ( 1 )密云“鱼文化”历史背景 京郊密云县,自古以来就和“鱼”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因为捕鱼的人数增多,被称为渔阳郡,这是密云“鱼文化”最早的记载。 解放后, 1958 年开始修建密云水库,后形成了华北地区第一大水库,目前已成为北京城唯一的一盆“净水”。
同时,密云的捕鱼业也揭开了新的篇章。为了净化水源,从 1997 年开始,密云水库在每年的 4 月到 9 月实行休渔制。
由于这期间是密云水库各类鱼的繁殖、生长期,鱼儿在 180 平方公里的水面下自由生长 4 个多月,体美膘肥。所以使水库在每年 9 月份成为捕鱼佳期,并成为京郊旅游的独有风景,密云的金字招牌。
近几年以来,密云水库的鱼种类繁多,繁殖速度快。尤其是一种名为“潮白河鲤鱼”的原生鱼种,又称“潮白河金黄大鲤”,素有“美人鱼”之称。
( 2 )“水库鱼”文化定位 依据密云县的“鱼文化”背景,“水库鱼”文化可定位于: “生态之鱼” “多子之鱼” “喜庆之鱼” 。
2.鱼都有那些特征
一,掌握鱼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钓鱼必须掌捏鱼的生理特征和习性,因地制宜。因鱼制宜,才会有所收获。
一、鱼的生理特征 鱼是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心脏只有一房一空,体温不恒定的脊椎动物。 鱼有内耳和侧线,能分辨不同频率或振幅的声音,也能判明声调的方位。
它的内耳道可以听到16—2000HZ的声音,尤其对1000一2000赫以下的低频声音感觉灵敏。鱼体两侧有切线,从鳃端起直达尾部。
侧线通人皮下的许多小孔,孔壁有感觉细胞,神经可迫脑部,形成一个神经网,因此朗感觉到周围声音的振动频率,鱼能辨别周围物体的形状、颜色和气味。 鱼类发出的声音比较单调,缺少变化。
但长期生活在一起的鱼群,可以通过声音表现出惊恐、食饵、交尾等情绪。所以,在钓鱼时投放诱饵要用打窝器,不要大声喧哗.不要来回走动,不要使水面有响声。
否则,鱼儿受到惊吓就会逃之天天。 鱼在淡水底层活动和寻找食物时,水面会出现水泡(也叫翻花)。
鱼的品种不同,水泡的大小、数量也不同。鲤鱼的水泡最为明显,像锅里的开水翻滚一样,水池沿着负游动的方向连续出现,水泡越多越大,说明鱼越大。
甲鱼的水泡和鲤鱼相似,但比鲤鱼活动的范围小,水泡少而大。鲫鱼的水泡较小,有规则,一般是一次出现l一2个水泡。
青鱼、草鱼的水泡是单个出现,连续上升,不如鲤鱼、鲫鱼的水泡明显。 二、鱼的摄食特征 鱼类吞食饵料,不是惊兽类那样用牙齿咬碎食物再吞咽下去,也不是像鸟类那样用嘴啄食,而是张大口去吸取食物。
当鱼儿发现了食物以后,先是张开鳃盖,然后张嘴,靠肌肉的 收缩,水流急速向口腔流进,食物就随着水流进到嘴里。 此时鱼儿的形体是头朝下,尾朝上。
当鱼咬住食物后、身体就处于水平状态,再加上吞钩以后感到难受.便轻轻地向上昂头,以 减轻钩尖的刺激,乘机吐出饵料。因此,立漂子就会由垂直变得倾斜或向上矗起,原来在水中的碎漂就会露出。
这时正是提竿起鱼的好时机。 由于鱼的类别不同,所适官生长的水域不同,摄取食物的位置也不同。
一片水域可分为上、中、下三层。鲢鱼、白鱼、鳙鱼多在水的上层寻找食物,草鱼、鳊鱼寻食在水的中层;鲫鱼、鲤鱼、青鱼、鲇鱼在水的底层摄食。
三、气温对鱼的影响 气温和季节的变化,对鱼类的活动机能和摄取食物有很大的影响。在江河流域钓鱼,最理想的温度是15℃一25℃。
在此温度范围内,鱼儿活跃,食欲旺盛。当温度下降到5℃时,鱼的话动和摄食量都很小。
甚至将身子藏到泥里御寒。当温度上升到37℃时,鱼儿就会到阴凉、深水区暂时栖息,摄食量也会减少”如天气闷热,即将下雨,气压很低,水中缺氧,鱼儿就会因为不舒服而浮到水面呼吸新鲜空气。
在中原地区,阳历4—6月和9—10月是垂钓的最好季节。 立夏以后进人三伏天,鱼儿怕热,不活跃.食欲也差。
这时只有在上午9时前、下午5时后,或在蔽荫处、深水区才能钓到鱼。 冬天气温低,这时只有在大晴天才能钓到鱼,而且要迎着太阳垂钓,时间以上午11时至下午4时为佳。
即使如此,收效也是微微的。江淮一带的钓鱼人有几句顺口溜,即“春钓滩,夏钓潭,秋钓边,冬钓浅”,是符合鱼儿对温度的适应情况的。
当然,如在海南或东北地区垂钓,此顺口溜就不一定准确了。 四、风向和风力对鱼的影响 风向、风力对鱼儿的活动有着直接影响。
总的讲,有风的时候,水中氧气充足,鱼儿活跃。风可以把水中的微生物、藻类植物以及浮在水面的小昆虫、谷糠、花粉等吹到下风口,鱼儿就自然到这些水域摄取食物。
俗话说:“风动鱼动,风不动鱼不动”,是有道理的。 常刮的风有东风、西风、南风、北风和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西北风。
每一种风向、风力对鱼的活动都有不同的影响。 东风:民间有句谚语:“刮东风,雨祖宗”‘意思是东风预兆天要下雨,这时空气的湿度增加,鱼儿不活跃,伏在水底不动,食欲不好。
有经验的钓者常说:“刮东风,要扑空”。如果是只刮东风不下雨或雨过天晴刮东风,钓鱼也会有收获。
西风:西风暴烈,空气干燥,鱼也烦躁席浮到水面。所以刮西风时外出钓鱼多数要扑空。
南风、北风最适合钓鱼。夏季刮南风、天气凉爽,碧波荡漾,水中氧气充足,鱼儿活跃,特别是3—4级的风最适宜钓鱼。
秋、冬季多北风,有些肥水塘的鱼最喜欢北风.钓鱼会有收获。 风力的影响:若无风,会造成水中氧气不足,鱼儿有时浮到水面,有时伏在底层不动。
刮3—4级风时,水中氧气充足,浮在水面的微生物会随风慢慢漂到一边,鱼儿追食浮游微生物,表现活跃,这时钓鱼最好,特别是迎风钓效果更好。风过大过猛,波浪拍打水岸、水便浑浊,同时微生物也随着波浪分散,鱼儿游着吃力,觅食困难,钓鱼效果不佳。
加上风浪过大,鱼漂看不清,鱼钩在水中乱晃,更是影响垂钓。当然也有越是风大超能钓到鱼的塘口,这样的塘多半是多年没干涸的塘,微生物丰富,鱼儿轻易不向四周游动,平时这样的塘很难钓到鱼,遇上大风大浪,鱼儿才活跃.才向塘边或水面游动,这时才能钓到鱼。
这种现象是常有的。 五、水质对鱼的影响 鱼儿离不开水,水质的好坏对鱼的生长起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