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特征?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但是近几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文明的演进中也逐渐开始出现了文化流失和文化退化的现象。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文化变迁中最需要重视的一项内容,只有将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下去才能保证我国多民族国家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才能让华夏五千多年灿烂的民族文化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与变迁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将重点对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与变迁进行深入研究。
自古以来,我国的少数民族便一直都保存着各自独特的风格特色,不同的服装、装饰,以及不同的符号都代表着各自民族文化的象征意义,且这些多样性都是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地域特色长时间逐渐形成的地域文化,这也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所特有的文化风格。这些或大或小的改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整体文化特色,所以对于各民族文化在各阶段的不同文化特色及风格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接下来本文将就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与变迁做一些分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 (一)形态上具有多样性 自古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在形态上都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且影响力巨大,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如宗教,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宗教都为我国少数民族所信仰,且宗教文化一直具有着显著的多样性。如佛教,在少数民族区域,云南白族等很多少数民族会信仰佛教中的汉地佛教,且汉地佛教的寺院亦遍布在其城乡村社,自古便有“佛国”之称;而藏族、蒙古族等一些少数民族则普遍信仰的是佛教中的藏传佛教,也就是喇嘛教,并留下了许多有意义的藏文、蒙古文方面的相关记载,为我国的考古文献也做出了一些贡献,也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傣族等少数民族信仰的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便是小乘佛教,且留下了一些丰富的巴利文佛教典籍。而除此之外,白族还曾信仰阿叱力教,且留下了一些相关的文献。
所以佛教也便几乎成为了这些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征,且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且极富多样性。
每个民族的服装设计都相差甚远,甚至每个民族不同支系的服装设计都是不一样且差距挺大。
2.少数民族的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有四方面的特点:
一、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这里草场资源、森林资源、水力资源、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
二、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从全国的情况来看,虽然汉族主要居住在内地和沿海各省市,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边疆各省、自治区,但居住情况不象区划那样整齐划一,而是交错杂居。一方面汉族居民遍布全国,另一方面各少数民族大都有自己的聚居区。在许多民族自治地方汉族与少数民族混居,汉族人口在这些地方占有不小的比重。
三、各民族历史悠久,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我国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共同创造了我们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在55个少数民族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不少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各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禁忌等方面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大都有自己民族的节日。
四、宗教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一些民族的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或佛教。宗教在少数民族生活中占有不容忽视的位置,并深刻影响着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少数民族的特点
这个问题主要应该从气候角度考虑,在中国西南方(包括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的少数民族,尤其是西南的苗,瑶,侗,傣族等等,由于气候炎热湿润,所以该地区少数民族的住宅多以穿斗式木结构房屋为主,在承重柱之间的围护结构通常不用砖瓦等砌筑,而主要以竹编成栅栏,或者在在竹栅栏上糊泥,这就是所谓的"木骨泥墙",这样在夏季时不容易挡住凉爽的穿堂风,由于我国西南地区普遍湿润多雨,故少数民族兄弟还经常将住宅架高,用以抵御地上的潮湿地气,也就是所谓的"杆栏式住宅",另外由于多雨的气候,该地区还有很多"风雨桥"--即在桥上搭建亭子一类的建筑物,用以遮风避雨。
此地区的住宅尤其是傣族,侗族的建筑,它们的屋顶坡度很大,檐角起翘亦很显著,目的就是方便雨水迅速由屋顶跌落地面,加速排水。另外这种建筑形式也使建筑外型更加轻巧美观。
在四川西部及西藏地区生活的藏族,羌族同胞也发展出了适应本地区气候条件的特色民居,由于该地区处于高原,且广布高山,羌族同胞就地取材,用当地极易获得的石材建造了"碉楼式"住宅,而青藏高原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印度洋的潮湿水汽很难输送上青藏高原,故而该地降雨极少,所以藏族民居多为平屋顶,呈棱台状的堡垒式建筑,而平屋顶也方便人们平时晾晒衣物和食物,材料多为石材。 布达拉宫就是这种建筑样式最为经典的范例。
在西北地区(包括青海,甘肃,宁夏,陕西以及山西的部分地区),回族同胞由于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建筑多模仿伊斯兰教的模式,穹顶成为当地建筑的显著特色,当然,普通回族民居多用黄土夯筑而成,通常也做成平顶式样,这与当地少雨水,且位于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也是相适应的,另外,黄土高原上的汉族同胞也因地制宜的发展出了"窑洞"式住宅,土族同胞的"地窨院"(在平地上开掘竖井,在井内的垂直面上向内开凿居室,严格说应该算做窑洞的一个形式)也是中国民居历史中的伟大创造。 位于新疆地区的维吾尔同胞,创造出了特色的"阿以旺",就是以夯土夯筑成平顶房屋,并以多个单元组合成院落的形式,这种夯土建筑冬暖夏凉,很好的抵御新疆地区白天的酷热和晚间的严寒,也是维吾尔同胞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总结出的十分有效的建筑形式。
居住在东北地区(吉林,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少数民族,如满族,鄂伦春族等,由于生活在茫茫大兴安岭的林海之中,丰富的木材资源使他们发展出了"井干式"住宅,即用粗重的原木以"井"字形层层叠垒,直至房屋成形,这种房屋坚固厚重,能够很好的抵御东北地区冬季刺骨的严寒以及熊,虎的大型食肉动物的威胁。 生活在蒙古高原的蒙古族,达斡尔族同胞,由于是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所以住宅可拆卸性和重组是否方便是他们的首要条件,所以诞生了"蒙古包",到了适宜放牧的地方,只要支起木架,在木架上蒙上毡毯和兽皮,就成了简易的住宅,要到下一个牧场的时候只要很轻松的拆解,放在一个大车中就能拉走,十分方便。
在我国东南地区(福建,广东,江西,台湾,香港),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客家人",他们的祖先是东晋时期由于战乱陆续南迁的中原汉族,由于初到南方,人生地不熟,出于自我保护和强烈的宗族观念,客家人创造出了土楼式建筑,通常为圆形或者方形,外墙为坚固的三合土夯筑而成,并有射击孔,可以抵御外敌的侵扰,房屋全部向内部敞开,表现出很强烈的向心性,通常一个宗族共住一楼,共同抵御外敌骚扰。 以上大体说说,不是很详细,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以下有网站上的详细介绍: 。
转载请注明出处生活百科网 » 中国少数民族学知识的特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