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楞次定律的知识
4.3楞次定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楞次定律的内容,能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2)培养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3)能够熟练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4)掌握右手定则,并理解右手定则实际上为楞次定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得到的实验现象,再通过分析论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2)通过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直接参与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体验了一次自然规律发现过程中的乐趣和美的享受,并在头脑中进一步强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楞次定律的获得及理解;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利用右手定则判断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学难点:楞次定律的理解及实际应用。教学方法:发现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手段:干电池、灵敏电流表、外标有明确绕向的大线圈、条形磁铁、导线。教学过程:第3节 楞次定律(一)基本知识1、实验(1)选旧干电池用试触的方法查明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
明确:对电流表而言,电流从哪个接线柱流入,指针向哪边偏转。(2)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情况。
磁场方向不变,两次改变导体运动方向,如导体向右和向左运动;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不变,改变磁场方向。根据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分别确定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
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都有关系,感应电流的方向可以用右手定则加以判定。右手定则:伸开右手,让拇指跟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垂直从手心进入,拇指指向导体运动方向,其余四指指的就是感应电流的方向。
(3)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的情况: 实线箭头表示原磁场方向,虚线箭头表示感应电流磁场方向。分析:(甲)图:当把条形磁铁N极插入线圈中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加,由实验可知,这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磁铁的磁场方向相反。
(乙)图:当把条形磁铁N极拔出线圈中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少,由实验可知,这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磁铁的磁场方向相同。(丙)图:当把条形磁铁S极插入线圈中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加,由实验可知,这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磁铁的磁场方向相反。
(丁)图:当条形磁铁S极拔出线圈中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少,由实验可知,这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磁铁的磁场方向相同。通过上述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凡是由磁通量的增加引起的感应电流,它所激发的磁场一定阻碍原来磁通量的增加;凡是由磁通量的减少引起的感应电流,它所激发的磁场一定阻碍原来磁通量的减少.在两种情况中,感应电流的磁场都阻碍了原磁通量的变化。
2、实验结论: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说明:对“阻碍”二字应正确理解.“阻碍”不是“阻止”,而只是延缓了原磁通的变化,电路中的磁通量还是在变化的.例如:当原磁通量增加时,虽有感应电流的磁场的阻碍,磁通量还是在增加,只是增加的慢一点而已.实质上,楞次定律中的“阻碍”二字,指的是“反抗着产生感应电流的那个原因。”3、应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的步骤(四步走)(1)明确原磁场的方向;(2)明确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是增加还是减少;(3)根据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4)利用安培定则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4、推论:当导线切割磁感线时可用右手定则来判定,即大拇指与四指垂直,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大拇指指向导线的运动方向,则四指的指向为感应电流的方向。5、例题分析例1、在匀强磁场中放一电阻不计的平行金属导轨,导轨跟大线圈M相接,如图,导轨上放一根导线ab,磁感线垂直于导轨所在平面。
欲使M所包围的小闭合线圈N产生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则导线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匀速向右运动 B.加速向右运动C.减速向右运动 D.加速向左运动。
2.关于楞次定律的详细内容
楞次定律(Lenz law)是一条电磁学的定律,从电磁感应得出感应电动势的方向。
其可确定由电磁感应而产生之电动势的方向。它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楞次在1834年发现的。
楞次(Heinrich Friedrich Lenz)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体现。楞次定律还可表述为: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注意:“阻碍”不是“相反”,原磁通量增大时方向相反,原磁通量减小时方向相同;“阻碍”也不是阻止,电路中的磁通量还是变化的. 它的公式是: (如图所示) 其中 E 是电感,N 是线圈圈数,Φ 是磁通量[1]。
1833年, 楞次 在概括了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总结出一条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称为楞次定律( Lenz law )。 楞次定律可表述为 : 闭合回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使得它所激发的磁场来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楞次定律也可简练地表述为 : 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
一、难点分析 1. 从静到动的一个飞跃 学习“楞次定律”之前所学的“电场”和“磁场”只是局限于“静态场”考虑,而“楞次定律”所涉及的是变化的磁场与感应电流的磁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动态场”,并且“静到动”是一个大的飞跃,所以学生理解起来要困难一些。 2. 内容、关系的复杂性 “楞次定律”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
产生感应电流的原磁场与感应电流的磁场两者都处于同一线圈中,且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磁场的变化,它们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如果不明确指出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势必造成学生思路混乱,影响学生对该定律的理解。
3. 学生知识、能力的不足 要能理解“楞次定律”必须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而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判断、分析、推理常常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在某些问题的理解上容易出差错。 二、突破难点的方法 1. 正确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及“阻碍”的含义 (1)“楞次定律”的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2)对“阻碍”二字的理解:要正确全面地理解“楞次定律”必须从“阻碍”二字上下功夫,这里起阻碍作用的是“感应电流的磁场”,它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不是阻碍原磁场,也不是阻碍原磁通量。不能认为“感应电流的磁场必然与原磁场方向相反”或“感应电流的方向必然和原来电流的流向相反”。
所以“楞次定律”可理解为: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总是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减小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总是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另外“阻碍”不能理解为“阻止”,应认识到,原磁场是主动的,感应电流的磁场是被动的,原磁通量仍然要发生变化,阻止不了,而感应电流的磁场只是起阻碍作用而已。
感应电流的磁场的存在只是削弱了穿过电路的总磁通量 变化的快慢,而不会改变 的变化特征和方向。例如:当增大感应电流的磁场时, 原磁场也将在原方向上一直增大,只是增大得比没有感应电流的磁场时慢一点而已。
如果磁通量变化被阻止,则感应电流就不会继续产生。无感应电流,就更谈不上“阻止”了。
2. 掌握应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1)明确原磁场的方向及磁通量的变化情况(增加或减少)。 (2)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依“增反减同”确定。
(3)用安培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3. 弄清最基本的因果关系 “楞次定律”所揭示的这一因果关系可用图1(图1在哪我也不知道)表示。
感应磁场与原磁场磁通量变化之间阻碍与被阻碍的关系: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是因,感应电流的产生是果,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4. 正确认识“楞次定律”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楞次定律”是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在电磁运动中的体现,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场的磁通量的变化,因此,为了维持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就必须有动力作用,这种动力克服感应电流的磁场的阻碍作用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变为感应电流的电能,所以“楞次定律”中的阻碍过程,实质上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5. 多角度理解“楞次定律” (1)从反抗效果的角度来理解: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要反抗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这是“楞次定律”的另一种表述。依这一表述,“楞次定律”可推广为: ①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
②阻碍(导体的)相对运动(由导体相对磁场运动引起感应电流的情况)。可以理解为“来者拒,去者留”。
6.与之相关的解题方法 电流元法:在整个导体上去几段电流元,判断电流元受力情况,从而判断道题受力情况 等效磁体法:将导体等效为一个条形磁铁,进而作出判断 1.楞次定律的表述及特点 楞次定律的表述可归结为:“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反抗引起它的原因.” 如果回路上的感应电流是由穿过该回路的磁通的变化引起的,那么楞次定律可具休表述为:“。
3.楞次定律内容及含意?
楞次定律中文名称:楞次定律 英文名称:Lenz law 定义:感应电动势趋于产生一个电流,该电流的方向趋于阻止产生此感应电动势的磁通的变化。
所属学科: 电力(一级学科) ;通论(二级学科)楞次定律公式:E=-d/dt(ΝΦ)楞次定律(Lenz law)是一条电磁学的定律,从电磁感应得出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其可确定由电磁感应而产生之电动势的方向。
它是由俄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楞次(Heinrich Friedrich Lenz)在1834年发现的。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体现。
楞次定律还可表述为: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楞次定律可表述为: 闭合回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使得它所激发的磁场来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楞次定律也可简练地表述为: 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正确理解“楞次定律”及“阻碍”的含义 (1)“楞次定律”的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 楞次定律量的变化。
(2)对“阻碍”二字的理解:要正确全面地理解“楞次定律”必须从“阻碍”二字上下功夫,这里起阻碍作用的是“感应电流的磁场”,它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不是阻碍原磁场,也不是阻碍原磁通量。不能认为“感应电流的磁场必然与原磁场方向相反”或“感应电流的方向必然和原来电流的流向相反”。
所以“楞次定律”可理解为: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总是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减小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总是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另外“阻碍”不能理解为“阻止”,应认识到,原磁场是主动的,感应电流的磁场是被动的,原磁通量仍然要发生变化,阻止不了,而感应电流的磁场只是起阻碍作用而已。
感应电流的磁场的存在只是削弱了穿过电路的总磁通量 变化的快慢,而不会改变 的变化特征和方向。例如:当增大感应电流的磁场时, 原磁场也将在原方向上一直增大,只是增大得比没有感应电流的磁场时慢一点而已。
如果磁通量变化被阻止,则感应电流就不会继续产生。无感应电流,就更谈不上“阻止”了。
应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1)明确原磁场的方向及磁通量的变化情况(增加或减少)。 (2)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依“增反减同”确定。
(3)用安培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你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参考 /view/30683.htm?fr=ala0_1。
4.楞次定律内容
感应电动势趋于产生一个电流,该电流的方向趋于阻止产生此感应电动势的磁通的变化。楞次定律公式楞次定律(Lenz law)是一条电磁学的定律,从电磁感应得出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其可确定由电磁感应而产生之电动势的方向。它是由俄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楞次(Heinrich Friedrich Lenz)在1834年发现的。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体现。楞次定律还可表述为: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
要点是感应电流的磁通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通的变化,而不是反抗原磁通。如果原磁通是增加的,那么感应电流的磁通要反抗原磁通的增加,就一定与原磁通的方向相反;如果原磁通减少,那么感应电流的磁通要反抗原磁通的减少,就一定与原磁通的方向相同。在正确领会定律的上述涵义以后,就可按以下程序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a.穿过回路的原磁通的方向,以及它是增加还是减少;b.根据楞次定律表述的上述涵义确定回路中感应电流在该回路中产生的磁通的方向;c.根据回路电流在回路内部产生磁场的方向的规律(右手螺旋法则),由感应电流的磁通的方向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另外“阻碍”不能理解为“阻止”,应认识到,原磁场是主动的,感应电流的磁场是被动的,原磁通量仍然要发生变化,阻止不了,而感应电流的磁场只是起阻碍作用而已。感应电流的磁场的存在只是削弱了穿过电路的总磁通量 变化的快慢,而不会改变 的变化特征和方向。
转载请注明出处生活百科网 » 关于楞次定律的有关知识点(关于楞次定律的知识)